一龄集团中国文化企业家首期班在京完美结业,开启自强不息新征程
文以载道,商以传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一龄医院管理集团携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整合政产学研优质资源,联合发起“中国文化企业家定制项目”。日前,文化企业家一行来到首期班的最后一站——北京。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院长薛镭,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秘书长周佩,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副秘书长陈顿斐,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管委会副主任李玮,以及文化企业家首期班成员相聚北京清华大学,感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聆听穿越世纪的人文哲思,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对话。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世纪报告厅,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院长薛镭教授,为企业家成员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世纪沧桑,何以清华》的精彩课程,一起回顾百年清华的峥嵘岁月。

薛镭院长以清华百年历史为脉络,从清华学堂的创立讲起,回溯了清华大学在民国时期的学术辉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艰苦办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工科崛起,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他通过丰富的历史影像、珍贵档案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大学的精神内核。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华带来的《周易》专题讲座,开启了国学智慧课堂。李中华教授课程重点剖析了《周易》的四大核心精神:“文明以止”的人文关怀,指引企业家在发展中恪守伦理底线;“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启发商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合太和”的平衡智慧,为企业管理提供调和之道;“穷变通久”的变革哲学,赋予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李中华教授特别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清华校训,正是源自《周易》乾坤二卦的精髓,彰显了刚健有为与包容并蓄的辩证统一。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带来《诗与思:论人文底蕴之为学术与人生的基础》主题课程。杨立华教授从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哲学关系切入,深刻阐释了“思维作为人之本质”的核心命题。他指出:“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和边界。我们通过言说来建构思想,但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那些不可言说的领悟之中。”讲座中,杨立华教授旁征博引,为企业家成员揭示了人文底蕴对学术研究和人生境界的奠基作用。

随后,企业家成员来到《文化IP赋能消费经济新业态》主题论坛暨首期结业仪式现场。在这里,前沿的理论洞见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相互激荡,为文化基因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开拓新路径。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文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管委会副主任李玮先后致辞,分别阐述了文化经济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交锋的对谈环节,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李玮、秋林里道斯董事长仲兆敏、华铁传媒副总裁李勤等企业家代表,与文化经济分院副秘书长陈顿斐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之道。
活动最后,举行了庄重的文化企业家定制项目(首期)结业仪式。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院长薛镭,共同为一龄集团中国文化企业家定制项目企业家成员颁发结业证书及多个荣誉奖项。

三天的北京研学之旅落幕,也标志着一龄集团中国文化企业家定制项目首期班圆满收官。企业家成员表示,这次学习不仅是一场文化认知的革新,更是一次商业思维的蜕变。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里,探索出价值转化的路径。
未来,一龄集团将与中国文化书院文化经济分院一道,持续深耕这一培育平台,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打造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企业家成员将以商业智慧激活传统基因,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广告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