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

中国建筑:打造科技、智能、低碳的上市公司建筑“黑科技”引领行业趋势

发布时间:2021-09-27 15:09   来源:海峡点播网   作者:笑笑   阅读量:12853   

中国建筑2021年半年报显示,作为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努力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通过科技创新、绿色施工、节能增效等持续推进碳减排,助推全社会、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核电预埋件焊接机器人、移动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智能装配造桥机、钢结构智能平台、智能工地系统、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VR体验……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上,中国建筑为首钢园区建筑服务专节带来了大量建筑“黑科技”。

展区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展示了公司在绿色建筑技术、智能设备、智能现场管理、智能集成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漫步展厅,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硬件体验区,通过大屏幕、沙盘、实体模型、智能设备,为参观者带来智慧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的沉浸式体验之旅。

智能建筑:让施工变得更容易。

进入展区,一个形似机械臂的“机器人”映入眼帘。预埋件焊接机器人由中建广西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团队研发。在核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有8万多个预埋件,造成了巨大的焊接工作量和不同的焊接模型。使用该机器人后,可以快速进行焊接工作。

“与手工焊接相比,建筑工人只需根据不同的焊接型号调整机器人工作台,即可实现作业自动化,保证焊接质量,工作效率提高3倍。”中建二局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胡立新说。

作为服务于大型市政桥梁建设的智能施工机械,IABM智能拼装造桥机首次实现了工厂预制柱、盖梁、箱梁现场一体化安装。它可以在30分钟内架设一根200吨重的盖梁,可以在线送料,离线抬梁。智能集成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关键流程的自动化,消除人工操作的错误。每公里架设施工可节省7天,大大提高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

机器人作为一种先进的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如今,非开挖管道修复机器人已经成为城市管道修复工作者眼中的“宝藏”。无需开挖路面,配备高清旋转摄像头的巡检机器人直接从地下管网进入指定管道。通过“CT”检查找到症结后,非开挖管道修复机器人带着专用修复喷涂材料进入,地面人员可以远程实时“上药”,效率提升近3倍,成本降低40%;智能测量机器人可以基于BIM模型自动寻找路径,根据算法高精度测量施工现场,并根据测量结果自动生成宽度、深度、高度、垂直度、平整度、阴阳角平方等报告,提高了实际测量的精度和速度。

中国建筑始终坚持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绿色建筑、智慧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不断巩固住建业务技术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层建筑智能集成平台入选SASAC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深圳长镇公房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一批《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其中智慧建筑平台a

作为行业内最早引入BIM技术的公司,中建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运维。公司依托中国建筑实验基地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一体化项目交付的BIM应用模式,打造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BIM应用范例。国内第一套基于BIM的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是基于广州东塔项目定制开发的,实现了工程进度图纸的变更和总承包专业工作面的动态管理,以及工程量的自动计算和业务管理、总承包合同及资金管理、运维管理等信息化管理。

展厅内,中建八局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成为亮点。“BIM技术就像一个会学习的机器人。它可以在计算机中全息显示工程现场,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问题,减少返工次数,避免浪费,为实现数字智慧城市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中建八局技术工程师郭海燕说。与单纯依靠BIM技术的传统项目建设不同,这套智能运维系统可以将BIM应用于项目交付后的运维阶段,为环境、能源、报警、消防、抢修、维护等16项管理内容开发项目级运维管控平台,对实现绿色运营起到关键作用。

以十足的科技感进入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智能平台,展示3D视觉功能界面,吸引游客驻足。“每个组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从生产、运输到安装的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中建二局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张志勇介绍,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建设中,为了打造度假区内最大的假山,项目采用计算机模拟控制和模块化施工,将3D模型导入软件,系统自动生成钢结构模型图纸。自动机械设备根据图纸自动切割、手动焊接和单独编号,然后运输到现场。通过智能仿真,优化最佳模块化安装方案。安装一万个“量身定做”的钢构件,施工时间仅为原来的1/30。

此外,中建赛纳宁开展了数字化设计云平台建设;中建智研推进“智行机器人”运维管理计划,持续完善智慧流域运维管理平台;中建西部建设重点深化混凝土商场建设和应用,持续深化商品混凝土产业链。

中建着眼行业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各业务领域科研创新体系,积极布局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公司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在工程智能装备、数字化钢筋加工、5G智能远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绿色建筑:让生活更低碳。

绿色施工着眼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引领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建筑科技展区,一栋建筑由玻璃和钢结构组成。

骼”搭建起的中建科工大厦模型吸引了大家目光。中建科工北方大区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华周说:“大厦外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结构,确保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并使用固定遮阳和遮阳卷帘,减少室内眩光;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建筑总用电量的1.51%;内部设置二氧化碳控制系统,对人员密集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综合节能的外围护结构措施和高效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建筑总能耗降低27.94%。”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在中建一局展区现场,一扇硕大的被动式门窗展示了保温隔热施工工艺。门窗应用于北京实创医谷产业园东区项目,其中的15号科研楼是北京最大的在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单体。项目负责人张代卿介绍,通过采用多种先进技术,项目较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

外窗采用特制的三层玻璃窗,三层玻璃相隔形成的两个密闭腔室内填充隔热效果好的惰性气体,从而有效阻隔室内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利用高效新风技术,能够在改善空气的同时保持室内恒温,还能将室内温度维持在人体最适宜的18至24摄氏度之间,真正实现冬暖夏凉。

中国建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成立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探索搭建施工碳排放数据库和统计监测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推动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向绿色发展转型,在“零碳”光储直柔技术研发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绿色办奥:让奥运更美好

冰壶赛道展示、“水立方”模型、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VR体验……冬奥主题的展区显得异常火爆。中国建筑共建设27个场馆及配套项目,包括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冰立方、北京首都体育馆等4个竞赛场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延庆冬奥村、崇礼冰雪小镇等23个配套工程。在冬奥项目建造中,中国建筑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巧用新工艺与场馆设施,极大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多个项目经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确定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走进展区,不少游客戴着VR设备,正在互动体验滑雪运动。“这个VR体验,以吉林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为现场背景,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交互功能全真模拟,能身临其境体验冬奥运动员的滑雪训练,实现雪道滑雪的沉浸式体验。”中建八局技术工程师郭海岩介绍。

在滑雪场建设过程中,项目积极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将节能环保理念充分融入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更好融合。室外雪道采用钢架架空结构,路面为草绿色沥青混凝土,柱身涂刷树纹图案,护栏种植绿色藤蔓植物,雪道半段设计涵洞路段,将线路与原有地势地貌有机结合,极大减少项目建设和使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冰立方”巧用膜结构,最大可能降低能耗,助力场馆实现冬季保温、夏季散热,可以节电30%以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屋面安装了6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未来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千瓦时,可以满足冰上运动中心的部分用电需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工程,拥有国内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场,采用两套单独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碳排放趋近于零,还能减少中间换冷程序,提升能效40%,可实现冰壶场地与速滑场地之间自由转换,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使用效能。

“十四五”时期,中国建筑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智慧、数字、低碳发展新路径,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推动建筑业数字转型升级,擦亮“中国建造”品牌,助推建筑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